
近(16)日,專注於精準診斷及再生醫療的富禾生醫(7773)舉辦年度高峰論壇,會中富禾生醫分享了在臨床學研合作發表及產品開發的最新進展,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楊慕華、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,分別以頭頸癌及肺癌為題分享臨床治療經驗及國際趨勢;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特地出席,從政策法規角度,分享臺灣再生醫療挑戰與展望。
楊慕華:免疫抗體療法、標靶療法哪個先做?順序很重要!
陽明交大副校長楊慕華,以調控腫瘤微環境、促進免疫療法成效為題演講。他表示,隨著越來越多醫師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(ICI)投入實體癌治療,大家陸續發現腫瘤開始出現各種抗藥性,使得這種「神藥」漸漸失效,其原因不外乎:腫瘤新生抗原(neoantigen)逐漸消失、腫瘤抗原表現出現變化、T細胞無法滲透腫瘤內部或是受到腫瘤微環境抑制等。
楊慕華在演講中,特別分享了國際上最新的臨床發現。他指出,免疫抗體療法與標靶療法(如ICI)治療的順序,似乎會影響到腫瘤治療的成效,若優先使用標靶療法,可能會干擾腫瘤的抗藥性表現,這在他專長的頭頸癌治療領域中也有發現類似的狀況,因此先用免疫抗體療法、再用標靶療法,或許對實體癌來說是比較好的治療順序。
楊慕華也分享近期他著手進行的研究主題,例如在給予患者ICI治療前,若先以免疫原性細胞凋亡誘導劑(immunogenic cell death inducers)處理腫瘤,例如以奈米微粒包裹四氧化三鐵(Fe3O4)誘發細胞的鐵凋亡(ferroptosis),再投以ICI藥物治療,有機會讓腫瘤變得更敏感、改善治療成效。
此外,楊慕華也分享,具雙特異性的融合蛋白,或許也是重塑腫瘤微環境的關鍵療法之一。他正在研究一種同時靶向CSF1R和IL-10的免疫細胞激素(immunocytokine),並在腫瘤接種實驗中,證實其抗腫瘤活性比靶向CSF1R和IL-10的單一療法來得更好。

(略)